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

環境不會自動往您理想的方向發展

看了洪蘭教授的文章:“不參與,你已經棄權了”,
這也是我長期的擔心,百姓對公共事務的冷漠,
(尤其是中產階級似自顧不暇,或力爭上游,已然與民主運作脫勾的現象)
現在,連最簡單的去投票,都無法激起人們一點點興緻,
比上網看電視、唱歌、旅遊....都還不吸引人

這樣的民主國家,是不健康的!

許多的朋友、同事都告訴我:阿耿!
“你關心公共事務,似乎已經太OVER了”,
“日子過得去就好,別人家過得去,我們就可以過得去”,
“做保險的人,愛人人好,別為了公共事務得罪人,這樣會影響你的生意!”,
“搞什麼公園草皮,你兒子球打得比別人多?別人打球都不必割草,那是政府該做的事,你湊什麼熱鬧?”,
“管那麼多做什麼?你不管,這個社會一樣會繼續發展,地球不會停止轉動!”
“你的孩子都還小,把家庭照顧好吧,沒事找事做幹什麼?”

我的心裡是這麼想的:
“就是因為大家普遍冷漠,不管公共事務,才會讓少數人扛得那麼辛苦”,
“因為有什麼樣的選民結構,才會選出什麼樣的民意代表和政客”,
“如果為了賺錢可以終生放棄自己的理想,這種生意不值得經營”,
“照顧家庭、做事業,不全然要與關心公共事務脫節,如果參與的人多了,分擔責任就輕了!不會造成少數人的負擔。甚至還會從團結中開發合作模式和經濟效益”,
“我不管別人是不是要打球,當初,我知道我們的孩子要打球,我去爭取草皮認養,我是個重承諾的人,除非我割不動了,或離開這個地方,不然我會繼續做下去!”
“破壞很快,建設很慢,就像一棵樹,成蔭得至少數年,甚至數十年,但砍下他,只要幾分鐘”,
“像社區的人行道,要暢通得千辛萬苦,要前功盡棄,只需要一間當日完工的鐵皮屋”


破壞不合理管理,建設永遠趕不上破壞!
民主,如果沒有法治,就會無法無天!


台灣的各級政府(管理者)因為選舉太多,不願得罪人、公共事務參與者(政客、民代)素質良莠不齊,公權力不彰!這問題的根源都在百姓對民主的體認不夠,民主的教育沒有落實!


如果大家都不想管、漠視小問題,管理者就會爛!而最後的災難,得全民共享!

我,不一定能改變什麼,但至少,我不願意繼續這樣下去!

不參與,你已經棄權了

作者:洪蘭  出處:天下雜誌 442期 2010/03
補選投票率低,反映了選民的冷漠。人民不參與,政府無法傳遞使命給公務員,又如何能成就民主的理想社會?

台灣最近連續兩次補選投票率都很低,它反映的是選民的冷漠,不參與。這種態度很令人憂心,美國的詹森總統在一九六四年曾說,「真正的自由社會是一個全民參與的社會,不是一個由旁觀者所組成的社會,自由最深層的意義在於參與,全心全意,熱情與理性的參與。」

因為參與才會有體驗,有體驗才會有感動,有感動才會有內化,被內化的感覺才是真正的價值觀,它指引著我們的行為。這是為什麼當記者問比爾蓋茲的父親他怎麼教出這麼成功的孩子時,他沈默了一下,最後說,「參與。在場、出席、參與,是所有一切的開始。」他說他儘量參與他三個孩子的活動,不論是演講比賽或是棒球練習,他都儘量排開事情參與,因為沒有參與就沒有了解。沒有共同的經驗,就沒有共同的回憶,以後會沒有共同的語言可談。當父子無話可談時,父親也就不能影響孩子了。

其實,政治更是如此,人民必須參與政治才會有理想的社會出現。

人民參與  才有自由社會
「參與」是個做事情的態度,適用在生活所有的層面,它代表主動積極,不是坐著等待別人分配。要人民主動參與,必須要給人民主動參與的動機,那就是使命感。

美國前國務卿鮑爾說,使命使人力爭上游,在政府機關中,執政者的理念一定要先明確說出來使它變成執行者的使命,上令才會下達。使命必須貫徹到組織的各個層級,讓每個公務員都了解政府在想什麼。使命必須清楚、直截了當、簡單易懂,最重要的是,使命必須可以達到、讓執行者可以完成。

一個政府只有得到所有人民的信任,人民才會追隨你。他這句話很對,一個政府若要有領導力,他的組織一定要了解核心使命是什麼,知道了、了解了,才會去實踐,而且組織必須完成使命,不然就像沒有舵的船,無所適從。一個成功企業的老闆每天都會問他的員工:我們是誰?該做什麼?為誰服務?政府又何嘗不是?

使命是北極星,指引你的每個行動,現在社會的一般大眾缺乏這個指引,所以才會覺得前途茫茫,我們的公務員如果也缺乏這個指引,就會演變成只有靠吳揆每次震怒事情才辦得出來的現象。

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如果我們想要文明的社會,我們就得盡文明的義務,那個義務就是參與、不置身事外。要享受民主,你要盡民主社會公民的義務;要享受自由,你要盡自由社會公民的責任。如果不參與,說實在話,下次就不可以批評做的人,因為你已經棄權了。
(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